在1970年代末期,基於诸多商业考量,IBM在人类历史上首台个人电脑,选择了Intel的8088处理器 (8086的8位元外部汇流排版本),而不是公认更加优秀的Motorola 68000,以及作业系统优先搭载微软的DOS (因开发CP/M作业系统的Digital Research,其创办人Gary Kildall 不满IBM的法务需求),奠定了80×86指令集与Windows作业系统的垄断地位。
由AMD K5处理器总工程师Mike Johnson描述为「指令集架构设计毫无道理可寻」的x86指令集,更被公认是计算机工业史的 “The Great Dark Cloud”,x86在个人电脑市场的支配性地位,与其带来的沈重包袱,不仅提高了产品开发验证的门槛,让今日实质上只剩下Intel和AMD两间供应商,更严重耽误了更低价、更多样化的电脑应用。直到智慧型手机的广泛普及,以及工业物联网的快速演进,以ARM为首的嵌入式RISC指令集,才开始有了急起直追的机会。
硬科技:为何Intel的竞争者都要如此辛苦
硬科技:为何Intel的竞争者还是如此辛苦?
但很讽刺的是,当ARM成为手机市场的主宰者时,从1980年代末期开始主导伺服器市场的诸多RISC指令集,如MIPS、SPARC、Alpha、PA-RISC,却被x86体系蚕食鲸吞,上演了一场长达二十年的「RISC诸神的黄昏」,连Intel企图用来取代自家x86的IA-64 (Itanium) 都死在自己的手上,严格说来仅剩IBM的Power硕果仅存,SPARC的前景依旧混沌不明 (尤其当Oracle摆明不玩、Fujitsu弄出A64FX後)。
回顾消失在历史洪流的Intel旗舰处理器Itanium(上)
回顾消失在历史洪流的Intel旗舰处理器Itanium(中)
回顾消失在历史洪流的Intel旗舰处理器Itanium(下)
随着云端服务已是人类资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以庞大的个人电脑为基础,逐步往伺服器延展的x86处理器,已经征服了绝大多数的云端资料中心。以Google为首的云端巨头们,也变相形同Intel和AMD的衣食父母,更是最重要的获利来源,某种程度上,远比个人电脑更加的举足轻重。
硬科技:做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处理器:酝酿期(1995-1998)
硬科技:做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处理器:草创期(1998-2001)
硬科技:做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处理器:扩张期(2001-2004)
硬科技:做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处理器:混乱期(2004-2006)
硬科技:做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处理器:转型期(2006-2008)
硬科技:做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处理器:反击期(2008-2011)
硬科技:做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处理器:暴走期(2010-2018)
硬科技:做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处理器:钟摆期(2011-2017)
硬科技:做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处理器:牙膏期(2017-2020)
硬科技:做为x86伺服器象徵的Intel Xeon处理器:振作期(Since 2020)
最近因为Apple「总算」开始用自研ARM指令集相容系统单晶片,替换Mac的Intel x86处理器,搞得微软也想蠢蠢欲动,加上云端巨头们也越来越倾向自行打造自用晶片,所以「x86即将灭亡」的论调再度尘嚣甚上。不过,这可能性并没有某些狂热者想像的如此乐观:
x86指令集的价值,起码超过九成是建立在「Windows作业系统与应用程式的相容性 (Linux和FreeBSD等 ”i386 Unix” 也颇具贡献)」,除非微软自己想放弃x86,或着哪天连Linus Torvalds都喊他不想继续玩x86了,才有可能出现那道穿透 “The Great Dark Cloud” 的曙光。但问题在於,丢掉行之有年的生态系统,一切砍掉重练,对他们一点好处也没有。人家开公司是要赚钱对股东投资人负责的,不是做功德让科技文青满足幻想的。虽然Intel从2006年发动「x86义和团之乱」,最後仍无往而不失败。
别的不讲,光看一堆工业电脑可以用个10年或20年,上头跑着满满的老旧应用程式,就知道要换掉x86处理器一点都不简单,连Intel自己想做都做不到 (Itanium的血淋淋前车之监就摆在那边)。以物联网为中心的工业电脑与边缘运算单元,动辄需要10年甚至15年以上的供货期,请问除了长期耕耘工控与车载的大厂,如NXP (前Freescale) 之类的,扣除Intel和AMD,还能剩下几间?像Intel将IoTG供货年限从7年延长到15年、AMD也逐步加码Embedded Ryzen,就不难想见x86双雄也不是傻傻的躺着等死,反而不放过扩大自身优势的任何机会。
硬科技:科科们了解物联网前需要知道工业电脑嵌入式电脑模组
讲白了,Apple自己搞自己的「瓶中生态系」,对造成世界的影响其实很有限。就这样。
为何Apple自产自销的ARM处理器这麽厉害(上)
为何Apple自产自销的ARM处理器这麽厉害(中)
为何Apple自产自销的ARM处理器这麽厉害(下)
硬科技:Apple处理器脱离Intel然後呢?(上):到现在看起来还不像是真的
硬科技:Apple处理器脱离Intel然後呢?(中):任何事都有逻辑的极限
硬科技:Apple处理器脱离Intel然後呢?(下):天才造成的灾害叫「天灾」
硬科技:以古监今 Apple自制晶片的优势与劣势(上)
硬科技:以古监今 Apple自制晶片的优势与劣势(下)
硬科技:科科应该要知道的Apple M1盲点
硬科技:科科应该要知道的Apple M1盲点 续篇
硬科技:科科需要知道的Apple M1的可能性(上) 过去篇
硬科技:科科需要知道的Apple M1的可能性(中) 现在篇
硬科技:科科需要知道的Apple M1的可能性(下) 未来篇
硬科技:回顾构成Apple晶片研发团队骨干的P.A. Semi与Intrinsity
硬科技:Apple M1能否证明SMT是无用的东西
这些年来,”ARM Server” 被喊的杀声震天,却也丝毫未能动摇x86在资料中心的地位,毕竟开发高效能处理器的门槛只会越来越高,最终只能等待云端巨头们一个个自己跳下去玩,像Google和AWS的玩法,这也是踏出歼灭80×86第一步的唯一机会。只不过,这件事也没那麽单纯,按照Google过去的习性和逻辑,他们极度着重资料中心处理器的功能泛用性 (提高硬体布署弹性) 与单执行绪效能 (缩短服务反应时间)。讲的更极端一点,Google拼死拼活弄出一颗超高效能的RISC-V相容处理器,到底对他们有什麽好处,笔者还实在是看不出来。
总之,这30年来,笔者每次看到「RISC十字军」把「消灭80×86」讲的好像希特勒对德国人民解释发动征俄战役的必要性时,特别强调「一劳永逸的消灭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威胁,拯救西方文明使其免於被赤化,实乃德国的历史使命」,但即使德国人民感觉到他们将要担负重大牺牲,却没想到灾情会惨重到俄国人攻占柏林。同理可证,要彻底驱散那垄罩在计算机工业头上的巨大暗云,人类为此要付出的代价,恐怕也将昂贵到难以承受的程度。